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

11/28 10:17:39 来源网站:seo优化-辅助卡盟平台

[12]2008版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指出, 根据MAGIC和V325(一项随机性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)研究结果, ECF(表柔比星、顺铂、氟尿嘧啶)及其改良(奥沙利铂、卡培他滨)方案DCF(多西他赛、顺铂、氟尿嘧啶)方案被列为Ⅰ类证据的化疗方案。MAGIC研究纳入500例胃癌患者,,随机分为围手术期化疗组和单纯手术组。化疗组术前和术后均接受ECF方案化疗3周期,结果发现围手术期化疗可使患者5年总生存率从23%提高到36%。该研究结果导致2007年NCCN指南推荐胃癌新辅助化疗作为1级证据,但其后来也受到不少批评,包括胃癌手术不够规范、术前分期不够准确、化疗毒性反应较重。还有专家认为,MAGIC研究中的ECF化疗方案是80年代开始的胃癌化疗方案辅助化疗,目前已有新替代药物,如奥沙利铂替代DDP、卡陪他滨替代5-FU,且新一代药物已经显示出很好的疗效。[13]更有学者对胃癌新辅助化疗的效果表示怀疑。一项来自荷兰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.以往公认有效的FAMTX方案(5-Fu+多柔比星+甲氨蝶呤)用于可切除的胃癌的术前化疗并不能降低临床分期和提高RfI切除率,在83个月的中随访期内.术前化疗组和单纯手术组中位存活期分别为18和30个月(R=0.17),未能显示患者可从术前化疗中获益。

[14]由贺岭风等[15]过对全世界中英文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结果进行Meta分析,以对胃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进行评价,共5个随机对照试验838例患者纳入研究,其中2个随机对照研究来自日本,另3个分别来自荷兰、英国和中国;包括新辅助化疗组373例患者,手术组465例患者。5个研究均报道采用了随机方法,David使用了盲法,Yutaka对分配隐藏方案进行了描述。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的手术切除率、治愈率、1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,其OR值和95%CI分别为1.09(0.67,1.77)、1.25(0.85,1.84)、1.61(0.90辅助卡盟,2.90)、1.13(0.83,1.53)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并不优于单纯手术,在没有取得新辅助化疗治疗胃癌有效的临床证据之前,不宜将此治疗方法作为胃癌的临床常规治疗。

3.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存在的问题

胃癌的新辅助化疗虽已在临床上取得一定成效.但仍存一些问题。

3.1 合理的治疗必须依赖准确的术前分期诊断,显然,治疗前的分期诊断对于临床实施新辅助化疗非常重要。新辅助化疗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起点,治疗前对胃癌的临床诊断就成为评估疗效乃至预后的重要依据。经过新辅助化疗“破坏”后,治疗有效的病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情缓解,癌组织部分或完全坏死,术后的病理分期无法反映患者治疗前真实的“荷癌”情况,临床上失去了评价胃癌真实进展程度的“金标准”。化疗效果越显著,这种情况就越明显。术后是否需要辅助化疗、对预后的评估等只能以接受化疗前的临床分期为准。而目前的许多临床试验只阐述所选择病例的临床分期的具体方法。对于胃癌,超声内镜等方法对浸润深度进行诊断基本上能满足临床需要,较为困惑的是淋巴结转移程度的诊断。目前术前很难观察到所有转移的淋巴结,有些部位的淋巴结在CT上根本无法显现。[16]

3.2 对于术前辅助化疗药物和方案的优化选择、化疗时机。目前尚未能达成共识。有研究通过动态观察术前新辅助化疗期间肿瘤代谢方面的变化,发现化疗后35 d是肿瘤对药物治疗反应最好的时间点,且这时病人的机体状态也未受到太大影响.应是手术最佳时机.但尚需进行长期随访,观察对病人术后长期生存的影[17]

3.3 与化疗本身有关的并发症,如化疗药物引起骨髓抑制造成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.[18]化疗造成的患者全身情况的恶化或感染性并发症[19]。对手术和术后恢复难度增加。此外,部分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后病情非但不能缓解.反而有所进展,从而失去对局部病灶的控制,延误必要治疗如手术、放疗的时机[20]。手术时机的选择亦是新辅助化疗的要点,停止化疗至手术的时间间隔不宜过长。如患者一般情况允许,以3周左右为佳固[21]。化疗产生效果导致肿瘤退缩可能使切除范围变得难以确定;化疗所导致的瘢痕和纤维组织也可能会增加手术难度,化疗所致的血供减少可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[22]。

    暂无相关资讯
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